学科专业一体化: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策略

时间:2018-06-27   浏览:112

      摘: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其新建性,其学科建设既不可能像传统本科高校那样突出高、精、尖,抢占学科发展前沿,也不可等待专业建设成熟、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后再抓学科建设。新建本科高校应根据其学科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建设策略,积极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在着力为建设合格本科高校提供强有力保障的同时,也为未来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学科专业一体化

  

学科是按知识门类划分的学术体系,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性平台。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表征,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对传统大学而言,学科建设处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和核心地位已经成为共识,但对新建本科高校来说,由于它们举办本科教育的时间短、经验少、师资力量弱、科研能力不强以及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定位,究竟应不应该开展学科建设、怎样开展学科建设,学界还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有关,是传统本科高校的事,新建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只进行专业建设就可以了;也有人认为,新建本科高校不宜过早地提出学科建设问题,应在专业建设成熟、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后再抓学科建设;还有人认为,新建本科高校要将学科建设作为迅速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措施,应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开展学科建设,等等。对学科建设认识的模糊必然影响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文章拟根据新建期和组织生命周期理论,探讨新建本科高校开展学科建设的策略。

一、新建本科高校要不要进行学科建设

(一)学科建设是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新建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也是其基本职能。从人才培养上看,新建本科高校与专科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不同,主要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专业设置主要以学科为基础,学科知识是其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之源,不搞好学科建设,没有不断创新的学科知识作为基础,就无法开发高水平的课程和教材,专业建设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会因为缺少根基而得不到持续健康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也就难以提高。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看,与新建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定位相适应,其学科建设突出应用研究、生产应用性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应用性学科的支撑,应用研究难以上水平,没有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成果,也难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从新建本科高校履行职能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学科是新建本科高校实现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基础和支撑平台,是新建本科高校 “基本 元素”,因此,是否进行学科建设,是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高校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保证

新建本科高校大都脱胎于专科学校或高职院校,学科基础薄弱,学科层次偏低,科研力量不强、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办学实力的提升。而学科建设是以学科组织、学科队伍、学科平台、学科方向、学科制度和科研项目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科学研究出成果、出人才,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具体地说,新建本科高校通过学科建设,一方面围绕学校专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凝练学科方向,组织科学研究,生产应用性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优化和提高课程品质,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加强实验、图书、基地等学科条件和平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最重要的是,新建本科高校可以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中锻炼教师队伍,培养教学科研骨干,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可以说,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基础,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影响着新建本科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正如王生洪教授所言,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地位,抓住学科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因而它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模式,扎实开展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科水平,是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二、新建本科高校怎样开展学科建设

上述论说表明,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高校必须承担的一项基本任务,但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学科建设,还必须根据新建本科高校的具体实际,既不可能像传统本科高校那样突出高、精、尖,急于抢占学科发展前沿,也不可等待专业建设成熟、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后再抓学科建设,而是要根据其发展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学科建设。因此,科学地认识新建本科高校的发展阶段和学科成长机理,对新建本科高校有效开展学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建期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新建本科高校不是一经国家批准建立就成为合格的本科高校,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水平和质量标准,还需要一个建设的过程,熊志翔教授称之为“新建期”。他认为,新建本科高校长期从事专科教育,缺乏举办本科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经验,要成功实现专科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成为合格的本科高校,需要15年左右的建设周期,即从批准正式建校招生之日起到拥有10届毕业生止,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资格。这个时间跨度兼顾两个评估周期,可以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向硕士研究生教育方面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处于新建期的本科高校,由于办本科教育的时间短,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任务繁重,专业建设无疑是其核心任务,而且是不得不抓紧、抓好的工作,这也是本科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这一本体性职能的根本要求。因此,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必须考虑其在新建期的实际情况,不可脱离专业建设、僭越专业建设,要紧密依托专业建设、围绕专业建设,切实为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科发展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渐进过程,其发展过程可以形象地用生物体生命周期来比喻。生命周期的概念是美国学者马森·海尔瑞(Mason Haire)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主要是用于解释企业组织发展的一种理论工具,近年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均有学者将其应用到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还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学科的研究,将学科的发展划分为生成期、生长期、成熟期、蜕变期4个阶段,并提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特征。虽然这只是一个描述性的框架,但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学科发展的一定时期,为什么有的管理方式、组织结构、管理协调机制能发挥作用,运作良好,而有的则不行。也就是说,学科发展具有规律性,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取得成效,必须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这为新建本科高校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路径和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界普遍认为,1999年以后成立的本科高校为新建本科高校。到目前为止,最早建立的本科高校也只不过15年的时间,按照熊志翔提出的新建本科高校15年“新建期”的观点,所有新建本科高校都还处于新建期内。综合上述关于学科发展阶段特征来分析,处于新建期的本科高校,其学科发展无疑处于生成期,在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后,学科建设的阶段才获得质的跃升,学科发展才进入生长期。根据学科生成期的特征,着眼于学科的基础建设应该是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

(二)学科建设应采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

新建本科高校在高职高专的母体中生成,还处于新建阶段。在举办本科初期,这些高校绝大多数处于本科教育的规范阶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内容、教材、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等需要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也尚处于探索和形成之中,专业建设的水平亟待提高。可以说,在一定时期内,专业建设仍然是其重中之重。同时,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科处于生成阶段,科研意识薄弱,研究基础条件差,研究方向不明确,高水平研究成果少,这些又严重制约了学科建设的步伐。由于学科建设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提供最新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它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不得不为之举。而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专业与课程建设的主体仍然是这些教师,如果像传统重点大学那样,设置学科带头人开展学科建设,设置专业带头人开展专业建设,这些教师显然力不从心,精力分散的结果是哪一项工作都难以取得成效。虽然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本科高校两个重要任务,分别有各自的内涵和目标,但在新建期内,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不应将两者割裂开来,使学科建设独立于专业建设,盲目追求学科建设上层次、上水平,而要更加关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基础和共同目标,采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策略,使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模式,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科发展处于生成期,在生成期内学科要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必须从组织、队伍和研究方向等方面不断创造学科生成条件,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第一,学科研究组织与专业教学组织一体化建设。新建本科高校以本科专(主要是二级学科)或专业方向为依托建立学科组织,主要是建立学术研究机构和学科基地,组建研究团队,建设学术梯队,培养学科带头人。在以专业为依托建立的学科组织中,学科带头人要身兼二职,不仅是该学科的带头人也为相应专业的带头人,同样,学科团队也为相应专业的教学团队,科研课题也主要聚焦于专业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学科建设的成果能够及时转化为专建设的资源。这就要求学科带头人不仅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带领团队申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组织团队分工合作完成科研项目,还要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很强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第二,以专业、专业方向或课程为依据,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新建本科高校应以本科专业、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依据,整合学科队伍,选择并确定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研究方向,集中学校资源,依托专业优势,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在新建期内围绕专业、专业方向开展学科建设,对巩固专业发展根基,增强专业发展生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学科建设内容上,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定位相适应,着重建设应用性学科。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特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搭建面向产业企业的应用性研究平台,教师要主动走向行业、企业,关注社会需求,把生产、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开展应用性研究和科技开发,发展应用性学科,使学科建设为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四,整合专业教学资源,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研究平台。新建本科高校应围绕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立研究所(中心)、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购置图书资料,使学科建设条件与专业建设条件互相兼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以专业建设需要为取向,对学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不搞平均主义,有所为有所不为。新建本科高校应采取“集中资源、保证重点、形成优势”的发展战略,以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为基础,建设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打造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形成学校的品牌;同时要制定特殊政策,积极扶持新兴交叉学科,集聚学校的发展潜力。总之,新建本科高校争取通过15年左右的建设,使学科研究组织较为完善,基本形成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基本研究力量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每个二级学科拥有若干个较为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初具规模,学科优势、特色初步形成,在重点学科上实现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破。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更多地强调两者的共性与联系,目的是为了集中精力和资源,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建设效益,这主要是针对新建本科高校而采取的学科建设策略。通过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一方面为建设合格本科高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为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新建本科高校办学时间长短不一,面临的发展主题也不相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还有各自的特殊性和侧重点。因此,各高校还应认真研究二者的区别,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科发展规律,制定更符合自己学校发展定位、办学目标的学科建设战略,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同时,新建本科高校还要准确把握学科发展阶段,在专业建设达到一定水平、教学走向稳步持续健康发展、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之时,可借鉴重点大学经验和做法,提升学科发展阶段,进行学科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学科建设,促进办学层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