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学院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时间:2018-06-27   浏览:96

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后,要经历由专科向本科的蜕变过程,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利转型,实现内涵发展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办学定位问题上基本形成共识。但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并没有找到落实定位的有效路径,表现为:虽定位为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学科布局、队伍建设、资源配置方式和课程体系设计等仍走传统高校老路,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再从“传统本科高校转向应用型高校”的更加艰难的“二次转型”问题。

一、“面向行业”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一次转型”的必由之路

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时期,由于主要任务和划分依据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分类方式下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如根据重点建设政策,划分为“985工程”大学、“211工程”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学科专业设置的面向,划分为学科型、专业型和职业型高校。在现有的对高等学校的分类研究中,无论是哪种分类方法,都是依据高校的教育层次、服务面向、学科层次、人才培养取向等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要素中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进行划分的。而新建本科院校是对1999年以来经过合并、重组、转制等方式升格为本科的院校的统称,是以时间为依据的一种“类型”命名,而这一分类依据的目的和任务指向不清,缺乏理论支撑,缺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规范性指导,“分类指导”也很难落实,从而导致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不明确,落实不到位,更多的新建本科院校为争取资源,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摇摆”,偏离定位。

如何正确理解新建本科院校的类型定位?确切地讲,新建本科院校并不是一种高校类型,而是处于一个探索成型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它可能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区域环境、可控资源等因素主动靠向被广泛认同的高校类型(如学科型、专业型和职业型高校),或者被引导成某种特定的类型,如“地方行业型”院校。本文所说的“地方行业型”院校,区别于传统的“行业特色型大学”, 意指那些本没有行业背景的高校,为体现服务地方的深刻性,主动选择所处区域的若干支柱行业(产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并与行业和主干企业合作办学,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追求与行业协同发展,追求对行业的支撑度。“地方行业型”院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所关注和认同,并开始积极实践与探索。

“面向行业”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一次转型”的必由之路。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大多是具有较深行业背景的专科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在一定区域和行业内实力相对较强的学科和专业。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后,行业背景成为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起点,这就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与行业的结合进一步向纵深和横向拓展,构建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地方,与特定行业(或行业内的某些龙头企业)共建,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项目为契机,以合作教育为抓手,为特定行业培养多方面人才。从目前的态势看,保持了这种行业特色或积极寻求若干区域支柱性行业作为依托的学校,专业发展定位较合理,发展状况较好。

选择行业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关键词,还因为通过与行业深度合作,可以形成学校、行业协会、若干企业形成的合作教育共同体,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业界对人才需求的结合得以实现,同时,使“三方”资源和培养环境得到有效整合。这样的共同体是承载合作教育项目的平台,而不是简单的合作教育项目。它因为行业的稳定性而牢固,学校因为行业企业的发展而协同发展。可以扩大学校的服务面向和学生的就业范围,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与行业的协同发展。

二、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培养模式之关键策略

不管是引导新建本科院校走“地方行业型”院校之路,还是高校自身寻找自己的特色定位,为了培养出符合学校定位的应用型人才,构建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必然性。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

关于合作教育的定义有很多,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等都曾对合作教育作过定义性的阐释。张炼的定义在国内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

常熟理工学院坚持将校地互动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将合作教育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创造性地提出“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式改革、管理体制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面向行业人才需求,积极探索合作教育模式。通过对合作教育多年探索和总结,《常熟理工学院合作教育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对合作教育项目进行了定义,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学生三方合作的高等教育方式,它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学习有效结合。合作教育项目需符合以下条件,这些条件也将是项目考核的重要依据。一是需包含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和指导的课程模块。二是合作培养周期(学生参与的一个完整的合作教育培养过程)不少于1学年,其中学生工作经历的总时间不少于3个月。每一个工作位置需经认定,是与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培养结合的实际工作,而不仅仅是观察;学生工作由企事业单位管理,学校督导;学生工作表现由企事业单位科学评价。三是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于企事业单位。

合作教育项目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常熟理工学院开始运用教育理论对合作教育的内涵进行解读、反思和重构,意在统一认识、重构理念,对合作教育初期形成的百花齐放式的合作教育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合作教育真正发展成为整体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构建一种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常熟理工学院目前正在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教育模式——行业学院,合作教育的实现方式逐渐趋向多元化,并不断发展创新。

三、行业学院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面向行业”的合作教育模式创新

(一)建立行业学院的意义

第一,深化合作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并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可见,与行业相结合,加强合作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二,行业学院模式是创新的合作教育模式。建立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紧紧依托“有限选择”的行业和行业中主干企业,通过合作教育的方式,创新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情”“意”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形成知、情、意、行协同的培养体系。“知”是指专业知识;“情”是指职业情感和道德情感;“意”是指创新意志和执行意志;“行”是指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发挥。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质疑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诚信缺失,这与“情”和“意”教育的严重缺位密切相关。实事上,真实环境的缺失、真实项目训练的缺失,使“情”和“意”的教育失去了依托,加上教师业界背景的缺失,使“情”和“意”教育严重失范。面向行业,可以“学校、行业、若干企业”这个合作共同体协同探索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合作教育,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模块,逐步实现“情”和“意”教育的课程化,在基于明确任务的体验教育中弥补这种不足和缺憾。

第三,行业学院是协同发展质量观的扭结。合作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教育与业界的协同发展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行业学院从教学组织与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有机对接,是对合作教育的深刻理解与应用创新。行业学院的实践符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规律。当合作的行业或者行业中的特定企业发展和辐射的同时,由行业学院紧紧链接的高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辐射。以常熟理工学院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为例,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的发展必定带动常熟理工学院的发展,从而使学院的人才培养的辐射区域不断拓展,逐步辐射全国。同时,学校的发展,会带动行业或者所在企业的发展,这是行业学院作为学校与行业协同发展扭结的本质含义。

(二)行业学院的概念与办学理念

行业学院是学校与行业、行业中若干企业合作建设的新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旨在为行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在这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获得应用(职业)训练的需求,使专业教育与职业训练融合。其实现方式为:校企共同设计,合作开发相应的课程模块(包括顶岗实习、真实的毕业设计),通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在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对行业(企业)的文化认同,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行业学院是项目的载体,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强调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具体内容,即应着眼于能力与知识“教”“学”“做”过程的关联,而不是专注于具体工程项目的知识内容。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行业学院要求学生结合某些具体工程项目来学习和实践以期得到通用的能力,进而能解决一般工程项目的许多问题。换言之,项目实践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具体工程实践中抽象出来一般能力和方法,并进一步掌握;另一方面,在内容各不相同的若干工程实践项目中选取哪个项目开展教学,其结果都应当是一样的。因为无论做哪个项目,最终都是一般方法的获得和通用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局限于该项目所涉及的具体知识。

知识与能力的关联教学理念对“行业学院”至关重要。

首先,要把“行业学院”与传统培养模式的毕业实习区分开来。行业学院在组织上强调课程模块的建设和实施,在培养取向上强调知识与能力的关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而传统意义下的毕业实习获得的是具体岗位或工程项目的具体知识内容。

其次,知识与能力的关联教学理念使行业学院脱离了对具体企业或项目的依赖性。因为无论做哪个项目,最终都是一般方法的获得和通用能力的提高,其结果都应当是一样的。只要这个行业不消亡,行业学院就有生存的土壤,教育的主动权握在了学校一方。当然,成功的合作教育项目仍然是行业学院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只是合作对象不必再局限在某个具体的企业或项目。

(三)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专业二级学院完成本专业的公共课程、学科与专业核心课程后,根据行业学院不同培养方向的要求,依据自愿的原则申请加入行业学院。学制为1~2年。行业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设置培养方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行业学院的教学一般分为校内学习阶段和企业学习阶段,教学内容包括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和企业工作学习;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来源于企业,并由企业导师和行业学院聘请的校内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行业学院强调“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该“项目”可以是正在实际运行中的合作教育项目,也可以是基于行业内的经典案例为蓝本的合作教育课程。依据项目所处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结合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个性化需求,从课程库中抽取相关的课程组成个性化的课程模块。

以常熟理工学院汽车行业学院为例,以汽车销售的项目为依托设立汽车营销专业方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共有课程1至课程15共十五门课程,从管理学院转入的原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选择学习课程1、课程2、课程3和课程15这四门课程,形成一个个性化的课程模块1;而从机械学院转入的原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需要选择课程2、课程14和课程15这三门课程,形成另外一个个性化的课程模块2

(四)行业学院的体制与运行机制

行业学院是独立于专业二级学院的二级教学单位,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其运行机制不同于专业二级学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独立运行机制。为了提高行业学院的运行效率,保证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行业学院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行业学院院长由理事会聘任,组建一个独立的管理团队,能够代表学校行使相应权力,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

二是联动机制。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涉及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的复杂系统工程,构建合作教育联动机制,就是要注重各方资源的整合,使原本割裂、分散的各方机构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确保系统各要素及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如何设计并有效落实合作教育联动机制是行业学院面临的难题。

三是激励机制。行业学院的实施主体是企业、教师和学生,调动这三方的积极性是合作教育激励机制的核心任务。行业学院激励机制应该包括学校制度安排和政府政策导向。学校出台行业学院相关管理制度和奖励措施,调动二级学院、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激励可以是经费支持,也可以是评价导向等。政府在政策和国家制度方面的支持将是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最根本的激励措施。

四是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系,吸收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把质量监控体系贯穿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比较、评价,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行业学院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行业学院使学校与行业的链接变得有机,形成了学校、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共同体”,扩展了学校的发展疆域。当行业学院被赋予学术研究和应用研发的职能,并且行业学院的研发可以强烈影响行业发展,甚至产生跨行业重要影响时,行业学院自然成了这个共同体的“学术心脏”,进一步,当行业对这个“学术心脏”在人才培养和研发产生强烈依赖时,学校实现了与行业协同发展,也就具有了“创业型大学”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