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与考核部
高教前沿
SANQUAN
当前位置: 首页  高教前沿
行业学院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兼论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18-06-27      浏览次数:32

       : 在民办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行业学院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引发社会关注。行业学院是本科高校与行业(或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典型企业)紧密融合,以行(企)业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为对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学院。行业学院的兴起主要受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三种因素的影响,其组织特征表现为共同构建治理方式、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推进管理改革、共同打造产学研基地及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文章以浙江树人大学行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为例,提出行业学院建设应注重扎根地方、加强协同、引入标准、推进融合及发挥优势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民办本科高校; 发展转型; 行业学院; 概念内涵; 组织特征; 实践路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呈现两条基本路径: 一是建设“双一流”,主要面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二是推进应用性建设,主要面向地方本科院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社会服务需求逐步扩大,迫切需要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指出:“深化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改革,推动实施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继续搭建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平台。”

民办本科高校作为我国新建本科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高校也已经认识到这一培养类型,明确自身的定位,正在努力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那么,如何推进该类高校的转型发展呢? 从诸多改革实践来看,关键是要抓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重要突破口,因为以往“校方一头热、企业不主动”的现象常常导致校企合作难落地、成效不明显。校企合作不深入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一是校企合作双方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基于互惠共赢之上、服务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很难建立持久又深入的合作关系; 二是缺乏一个结构科学合理的紧密型组织,不能达到制度化、组织化及对“利益共同体”组织固化的状态。基于校企双方攻克这两个难题的努力以及多年积极的实践与探索,行业学院模式横空出世,并很快成为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重要途径。

一、行业学院的概念内涵

大学组织主要是按照一定的学科专业等知识体系为基本逻辑架构形成的,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技术与产业的变革,大学组织在适应外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在基于学术组织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面向社会问题解决与服务功能的混合型组织,包括跨学科组织、公私合作伙伴组织等不同标准类型的组织。学院主要是按照一定的学科或者专业群关系架构的大学内部的二级学术组织,随着大学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功能性组织,如创业学院。在与企业不断推进合作的过程中,为了紧贴市场和行业发展,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设置了行业学院。由于行业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显现出许多新动向、新优势,很快引发了很多高校的兴趣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目前,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还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模式与路径可借鉴,其概念内涵也缺乏学理方面的深入探讨。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学理逻辑分析,认为行业学院是本科高校与行业(或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典型企业)紧密融合,以行(企)业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为对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学院。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1.行业学院由本科高校与行业(或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典型企业)合作共建。行业学院可以与行业合作,也可以与行业中的某些骨干企业、典型企业合作;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行业的广泛适应能力,也具有广泛的行业需求,因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针对行业需求培养的,这确保了毕业生的应岗能力和就业水平。

2.行业学院是一种本科高校与行(企)业系统全面且紧密融合的合作新模式。校行(企)在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方面全面合作,双方共同投入、开放和共享设备、场地以及人力等资源,按照一定的行(企)业标准与需求,共同培养行(企)业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与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一种紧密融合的合作,双方的结合度不是物理性质的,而是化学甚至是生物性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中,行业学院是校行(企)之间紧密融合的结合点。

3.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针对性。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明确以行(企)业的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为对象,具有明确的行业标准与规格要求,所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行业标准的技术与服务等应用能力,又具有行业职业文化的素养。因此,行业学院培养的不是泛泛而谈、无的放矢的假应用型人才,而是实实在在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真应用型人才。

4.行业学院是一个以行业产业链为基础、统合相关资源而设置的应用型专业学院。行业学院建设主要以行业产业链、行业典型产品或者生产过程等为基础统合专业资源,打破传统学院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专业集群与方向模块布局,从而形成围绕行业、产业的专业集群布局。与传统学术型学院不同,行业学院是一个典型的产业导向的应用型学院。

二、行业学院的组织特征

大学中任何一种组织的创生与再造,均有其特定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作为校企紧密合作的组织载体,行业学院的出现既有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内在发展需求的因素。第一,经济转型升级是建设行业学院的政府动因。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这是行业、企业发展的主方向,也给地方高校与行(企)业合作发展创造了新空间。2014年国家提出“建设混合所有制行业学院”的指导意见,2017年教育部要求将搭建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平台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许多地方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行业学院正是地方本科高校响应国家政策、转型发展的重要形式。第二,创新驱动是建设行业学院的企业动因。企业与高校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是企业创新的重要路径。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企业在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而高校拥有人才优势,科研能力较强,因此,当企业现有技术手段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时,通过与高校联合组队、优势互补并共同攻克产业技术难题,可有效缩短研发的时间、降低研发成本,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同时,通过人才“定制化”培养、员工培训等形式,可以让企业获得急需的技能型创新人才,从而使企业持续保持创新竞争力。第三,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是建设行业学院的高校动因。民办本科高校大多定位在“地方性”与“应用型”,校行(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行业学院更是校行(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组织载体。通过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以及行业实景作为教学场景等举措,行业学院有效地推动了高校的应用性建设。

行业学院是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新时期产学研合作的新型组织,是对传统大学内部学术型组织的重构与再造。从校企合作互动与产教融合的视角分析,行业学院呈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1.共同构建治理方式。行业学院是校行(企)双方高度融合的模式,共同治理才能共同建立和共担责任。在实践中,校行(企)双方派遣骨干人员建立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形成共同治理机制,这是行业学院区别于松散校企合作的重要特征。在一般的校企合作中,学校是主角、企业是配角,企业作为合作方,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并不明显,参与度也不高。在行业学院中,行(企)业作为重要的治理方,对学院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等重大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发言权、决策权,并兼有建设的责任,直接参与学院的运行管理。在共同治理方式的架构上,民办本科高校具有天然的优势。

2.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行业学院是学校与行(企)业之间紧密融合的教学共同体,既然为行(企)业培养人才,就有必要在人才培养中引入行(企)业标准,紧密结合行(企)业对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依托学校现有专业(专业群、专业方向),形成凸显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要将行(企)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改革,对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模式和具体的行(企)业课程等进行系统调整,形成全新的适应行(企)业标准与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要大力倡导以行(企)业需求为导向,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大胆改革。

3.共同组建教学团队。行业学院的发展必须构建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一方面,要开展基础理论教育,没有基础理论教育就不可能开展面向应用的专业教育; 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最新的应用技术成果及时、完整地教授给学生。高校教师一般很少长期处于生产一线,不可能时时追踪技术应用的前沿,而行(企)业的科技人员正好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宜将企业导师纳入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团队。应用型人才培养需将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很好地对接起来,在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企业导师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行业学院应建设一支高校教师与业界导师高度融合的教学团队,并让两支队伍的优势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相得益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性、针对性、适切性和有效性。民办本科高校本就需要聘任兼职教师,行业导师的设置为教师队伍建设找到了新的方向。

4.共同推进管理改革。行业学院的管理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从实践来看,面向人才培养是当前行业学院建设的中心任务,教学管理改革是重要的工作之一。与传统学院不同,行业学院在培养计划、内容和目标上发生了变化,需要与相关行(企)业团队一起,共同协商教学管理的相关安排,并对教学管理及其流程等进行创新与改造。如在学期制方面,行业学院应在“三学期制”改革的基础上,尝试多学期、多元化的教学,体现学生在学习时空上的灵活性与交叉性,以便于与行(企)业实践需求在时空上进行对接;在学分修习制方面,鼓励行业学院进行相关的课程置换、学分替代改革;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单独建班,也可以打破专业、学院、层次及人数界限,在全校范围内单独招生或设置班级(或虚拟班)等。

5.共同打造产学研基地。产学研基地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行业学院建设需要一批具有行业产业典型性的实践基地,既服务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需求,又服务于应用研究与创新的需求。因此,校行(企)双方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样式的合作,在共建、共用和共管的基础上,实现产学研基地的共同治理,形成复合、开放和共享的基地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学校在实践教学、业师来源、学生就业及教师实践培训等方面的实景场地资源,同时也为行(企)业的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提供有力保障。

6.共同开展项目研发。项目研发包括教学改革项目的研发与科技项目的开发。行业学院整合校行(企)双方力量,共同打造一批校行(企)合作的模块课程、教材,建设资源共享的课程和新型教材; 围绕实际应用,发挥技术优势,研发新产品与新工艺,改进管理流程,并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同时,以市场需求与行业技术需求为导向,高校发挥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学科优势,与行(企)业骨干一起,围绕生产服务等一线问题,开展技术项目研发与服务咨询,直接服务于行(企)业的技术改造品升级和转型发展。目前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合作项目难寻,而行业学院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为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

三、行业学院发展的实践路径

行业学院已经成为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目前,一些民办本科高校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及其自身的专业资源,在校内设置了一批行业学院,如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等。从实践效果来看,行业学院已突破校企合作原有的障碍,给传统学院发展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应用型改革。下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探索并分析行业学院发展的实践路径。

1.扎根地方,瞄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设置行业学院。2011年,浙江树人大学确立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开放办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学科和专业充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2015年,学校成为浙江省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院校,以此为契机,学校积极探索“以行业学院建设为龙头、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改革。浙江省“十三五”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打造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和文化八大万亿级产业。”新兴产业与主干产业的确定与发展,必然带来对于产业人才、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旺盛需求。浙江树人大学围绕八大万亿级产业布局,寻求并对接地方核心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根据学科和专业资源,抓住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与“双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主动出击寻找合作,先后与地方行(企)业共同建立了树兰国际护理学院、浙江省养老与家政产业学院、山屿海商学院以及绍兴黄酒学院等9个行业学院,涉及八大万亿级产业布局中的7个产业。

2.加强协同,围绕产业需求大力推进学科和专业集聚。行业学院的协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与行(企)业之间的协同,如治理、运行等,即上述组织特征中所提及的六个“共同”; 二是行业学院与传统学院之间的协同,学校内部同时存在着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学术型学院和以产业需求为基础的应用型学院两种组织形态,它们共生共存、互补发展(见表1);三是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协调,即围绕行业产业需求所进行的学科和专业调整、集聚。围绕八大万亿级产业,在每一个行业学院创建的过程中都对学科与专业资源进行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调整,如围绕大健康方向,与树兰(杭州)医院合作成立树兰国际护理学院,并专门调整学院、学科和专业资源,成立健康与社会管理学院,统合护理学、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以及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纳入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之中,形成“行业学院—传统学院—学科专业群”之间的对应衔接关系,形成围绕行业发展方向的学科与专业协同。通过实践探索,学校初步实现了学校与行(企)业、行业学院与传统学院、学科专业群落与行业产业等三个层面对接的协同机制

3.引入标准,面向行业特色需求改造课程培养体系。行业学院培养的人才应当掌握行业标准,符合行业人才标准,因此必须将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确保学校专业理论知识与行业生产技术实际相对接。各行业学院以行业需求、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并完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如养老与家政产业学院发挥自身参与(起草)制定国家、地方家政服务、母婴护理和家庭保洁等标准的优势,将这些标准嵌入课程体系之中;同花顺金融信息服务学院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增设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等课程,并通过校企合作团队实施课程教学。近年来,各行业学院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结合岗位能力培养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方案,开发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将企业的实际项目或培训资源、企业文化、岗位责任意识以及真实的职场环境带入课堂,先后开发了20门校企合作课程,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培养体系。

4.推进融合,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形成科学治理结构。在治理结构上,行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校行(企) 双方共建理事会,学院领导班子由校企双方共同委派组建,校方代表成员有校领导、对接学院的领导、学科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等,企业方代表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总监以及技术骨干等。同时,双方共同派员组成管理团队,负责行业学院的日常教学运行与人才培养。行业学院院长执行理事会决定并全面负责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行业学院不断完善校行(企)双方的治理结构,初步形成了符合行业学院运行的科学治理机制。

5.发挥优势,完善行业学院的体制机制建设。民办本科高校面向市场和应用的体制机制,在行业学院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共同治理本身就是民办本科高校内部治理的要求,在行业学院治理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发挥。由于与市场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民办本科高校在与行(企)业共同建设行业学院时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行业学院的建设和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将大大提升民办本科高校的自身价值,在服务社会、学生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在行业学院的建设中与行(企)业真正实现融合与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