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与考核部
高教前沿
SANQUAN
当前位置: 首页  高教前沿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发布时间2019-07-19      浏览次数:935

一、“三全育人”的思想内涵

所谓“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教育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005年,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在会议上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的口号。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全育人”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中心目标,从育人队伍、时间、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是一种系统的、整合的、开放的育人模式。这种育人理念和模式不仅适应于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同样适应于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中,“全员育人”是指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的人员都是育人的参与者,都要有责任感,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学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的指导教师之间应围绕培养人才这一目标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互相配合,自觉地加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程育人”是指育人工作必须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从在校学习到在企业实习实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学校和企业都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分阶段的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培养、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全方位育人”是指对大学生无论在校内的学习还是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都要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企业的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教学途径,不管是教学、管理,还是服务,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相互联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之中,力求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总之,“全员”、“全程”、“全方位”三者相互联系、互相促进、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三全育人”的思想内涵和基本要求,对照当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角度审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企业参与度不够

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学校提出的合作需求,企业中没有列入计划或规划;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短期内不能满足,这都是造成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二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从合作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人才的提供层面,但对如何培养人才,企业参与少,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缺少企业的深度参与;从合作形式看,还主要停留在实习实训、互派人员交流层面,实习实训还常常形式化、表面化,变正常实习为“参观实习”,企业担心实习实训影响正常生产;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高校尚不能帮助企业解决。

(二)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脱节

目前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另一方面存在企业“招工难”的局面,这看似矛盾的背后,恰恰说明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不一致,企业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不满意,毕业后不能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究其主要原因还是高校方面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机制,没有达到“全方位”的要求。

(三)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师资队伍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深度校企合作的关键。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引进人才主要是看学历,看是否具有博士学位,看科研成果多少,对是否有企业工作经历,是否有工程实践经验关注甚少。高校原有的师资队伍,往往是从“大学”到“大学”,从“课堂”到“课堂”,教师也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方面,也是短板,教师研发能力、解决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凡此种种,都决定了师资队伍不能很好的履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职责。

(四)大学生职业素质函待提高

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与发展。企业在招聘人才中也特别重视职业素养,如果职业素养差,在初试环节就会被刷掉。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一些显性的职业素养如职业技能等相对比较重视,但对一些隐性的职业素养仍然重视不够,如纪律观念、时间观念、团队合作意识、敬业精神、岗位责任感、职业态度、职业习惯、吃苦耐劳精神等等,对这些职业素养的培育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主要是通过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全程”的角度审视,缺少从大学生入学至毕业全程培养职业素养的计划和措施。从“全方位”的角度看,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不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没有有机结合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内容。

三、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三全”人才培养体系

依据“三全育人”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应从以下诸方面落实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落实职责,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在校企合作中,要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作用。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双师双能型教师。针对目前地方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严重不足的状况,一是加校内教师的培养,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行业一线顶岗、挂职。首先,通过顶岗、挂职培养教师的职业意识,主动了解企业、行业现状和需求,自觉地把自己所学专业与企业、行业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应用型研究。其次,通过顶岗、挂职培养教师自身动手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能力,在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性。再次,通过顶岗、挂职,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在理论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生产实践,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二是加强校外引进,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在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更应注意结合专业特点,引进企业、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行业拥有大量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引进一定数量的这样的人才,可以弥补高校双师双能型人才不足的缺陷。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培养好专兼职队伍,充分发挥两支队伍的作用和优势,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搭建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结合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调研,设计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其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有企业方参与,校企共同论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再次,人才培养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结合企业、行业需求,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能力的形成过程。二是要建设好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保证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严格的训练;建立合作框架,规范校企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为了建好实训基地,可以由校企双方共同协调建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制订合作章程,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过程中处理解决有关问题的方式方法,建立互利共赢的保障机制和驱动机制,确保合作形成长效机制。三是完善考核方式。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考教材、考死记硬背的单一的笔试方式,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重视学生实习实训的考核,建立与用人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质量评价标准。

(三)统筹兼顾,形成全程育人机制

一是加强入学教育,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入学专业教育是学生专业认识的第一步,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学业规划有着重要影响。相当部分大学生进了大学,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认为进了大学就是实现了理想,失去了目标和学习的动力。从大学生大一起,应强化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确大学阶段是为以后从事某种职业作准备的,它不同于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大学阶段是一种专业教育,要使学生尽早明确大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自觉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大学专业教育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习要求,从整体上认识了解所学专业;大学专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的情感,认识到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的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树立学好专业的信心;大学专业教育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方式,如请校友作报告,到企业参观、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增加学生对专业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重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校企合作不仅要在技术层面,而且需要深入到文化层面、精神层面,这就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高校中引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比较,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特点,企业文化重视良好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实践能力。目前,相当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职业定位不明确,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对不足,毕业后到完全陌生的企事环境中会极大的不适应。尽管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在实际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培训明显不足,极大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甚至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瓶颈。引入企业文化,聘请企业有关人员到学校做报告,校企共同承办活动,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创新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合作、竞争意识等,改变大学生眼高手低的通病,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四)做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环节。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对这两个环节说起来重要,落实起来很不严格、规范,弹性很大。就实习而言,首先,需要学校方高度重视、严格管理。有些学校实习时间达不到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时间量,有的所谓分散实习,没有教师指导,也不管学生实习是否与专业对口,实习质量没有保障。因此,从学校一方来说,需要严格按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落实实习任务,搞好与企业的协调、沟通,安排学生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实习,聘请企业和校内老师,实行“双导师制”,加强实习指导,严格管理和考核,确保实习质量。其次,从学生一方来说,相当部分学生临近毕业,仍然专业意识薄弱,实习应付,甚至弄虚作假。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对自身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是搞好毕业实习的关键环节。再次,从企业一方来说,普遍存在企业不欢迎学生实习,实习过程中不把学生安排到重要岗位上锻炼,甚至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状况。如何保障实习质量和学生权益,是学校方和企业方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企业不仅要看经济效益,也要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强化责任意识;学校需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为企业在智力支持和人才输出方面多做些工作,以赢得企业的支持。

本科毕业设计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毕业设计要强化过程控制,首先要从选题入手,强化从应用实践中选题,选题符合培养目标,难度、工作量适中;严格开题,规范指导,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指导教师,指导人数不宜多,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评阅、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环节应从严把握,以督促学生严肃认真的对待毕业设计,保证质量。

四、结束语

推动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国家战略,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基本途径。目前对如何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全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启发我们从专兼结合的角度实现全员育人,从打造多种平台的角度探讨全方位育人,从大学入学直至毕业研究全程育人,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探索校企合作的策略,以为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