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与考核部
高教前沿
SANQUAN
当前位置: 首页  高教前沿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2-02-24      浏览次数:100

摘 要:高质量发展既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充分”的发展、“长远”的发展:其不仅仅是部分地区、部分类型或少数若干所大学的高质量发展,而是所有地区、所有层次和所有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时兴起的规模化建设,而是全面规划、稳扎稳打的创新性发展;不是谋一时、谋一域,而是谋长远,谋全局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命脉”;把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支撑,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泉”;把社会服务作为重要路径,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归依”;把文化创新作为自觉行动,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灵魂”。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内涵;实践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步入“十四五”,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更高站位去审视和思考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逻辑、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使高等教育更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把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刻阐释,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非常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单元。高等教育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质量发展既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

 1.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2021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如何培养一大批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使命;另一方面,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方位,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我们以高质量发展破解以往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难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科学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2.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两个大计”战略地位的必然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深刻揭示了教育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两个大计”战略地位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高等教育的一头连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另一头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孩子的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既是人民对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期盼,更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人才有赖于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凸显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地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服务支撑引领作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担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使命。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提出到2035年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在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当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不再是“适应”,而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引领作用。只有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高等教育才能为落实“两个大计”战略地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转变为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更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从大到强的必然选择,只有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能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强烈期盼。基于此,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建立能够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人民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对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破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充分”的发展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已进入普及化时代,但同时高等教育区域和层次结构

均衡的问题依旧存在。要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解决好高等教育区域和层次结构

均衡的问题,让所有地区和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都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从政策支持、经费供给、引导人才引进与合理流动等诸多方面激发中西部高校发展动力和活力,实现高等教育区域结构均衡的发展格局。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均衡,以破除单一的高等教育办学评价体制为突破口,分门别类制定各类高校办学评价标准,大力扶持高校特色化办学,“使不同类型的高校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形成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院校等各类高校多元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

(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长远”的发展

就高等教育领域而言,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着力提升发展质量,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首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立足长远。这是由教育事业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的周期性决定发展高等教育不能“短视”,高校培养人才要基于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分析和预判,不能总是用“过时”的知识培养未来社会的人。其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能急功近利。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一样,科学理论创新、技术进步也并非一时之功,往往需要科研人员长时间的付出与深耕细作,不能急于求成,这意味着高校科研管理、教师考核制度要以尊重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为前提,导向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努力转变浮躁的科研氛围。此外,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也要求大学自身要长远规划。大学作为世界上存在时间最久的机构之一,根本在于大学精神的传承,大学只有着眼于谋划百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才能凭借着日聚月累的大学精神和文化传统而长存和壮大。

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对高等教育办学实践最好的指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高等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的特殊使命和任务,形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格局。

(一)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命脉”

以大格局、大视野、大变革满足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位追求。

 1.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全面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供给质量。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相同。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驱动着社会经济新的发展变革。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新常态,培养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18年美国宣布对中兴通讯禁售芯片,以及2019年华为5G通信技术引发的美国对华为实施的一系列封锁和打压,都表明“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此外,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发展方式由生产要素驱动转向以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为核心的创新驱动,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发挥知识技术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能,积极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提高高等教育供给质量,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更好凸显高等教育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支撑引领作用和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特别是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积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造人才培养新引擎,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的问题,提高人才领域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关键。

 2.积极对接经济社会多样化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切性。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总量性矛盾正在向结构性矛盾转换,只有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才能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已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生教育总体产生3.1%经济贡献;东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经济产出中的贡献比基础教育大,而在中西部地区结果正相反。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显示,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劳动力质量还较低,仍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也指出,一些高校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不精准,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对不上”,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隐忧不容忽视。因此,积极对接经济社会多样化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建立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能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学科结构及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紧缺人才、新兴产业人才以及民生急需的专业人才,引导高校精准定位,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贡献率和收益率。

(二)把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支撑,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泉”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也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势之一。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建立高校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通过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是高等教育提升创新贡献度的关键着力点。

 1.大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时期我国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部署。作为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以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是高校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相关数据显示,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占全国总项数的82.6%,产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占全国的80%,在凝聚态物理、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69%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和73%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成为科技强国的道路上还面临诸多挑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还不高,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2021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并从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五方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明确要求。因此,高校应找准关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围绕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以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为原则,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2.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建立高校科研创新长效机制。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高校科学研究要淡化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产出一大批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但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非一时之功,需要尊重科学研究规律,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科研环境,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和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潜心钻研深耕细作的学术氛围,力戒浮躁、厚积薄发、崇尚精品,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体制。高校应以国家需要、社会需求、人民要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建设、生产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新要求新期待,建立高校科研创新长效机制,从系统、全局的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层次水平,持续有效地为国家重大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高质量、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把社会服务作为重要路径,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归依”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地方发展需要,着眼全局、立足长远,精准定位、发挥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社会发展,为所在区域乃至国家的社会发展与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归依,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落点。

 1.精准定位、发挥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既是高校生长的土壤,又是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拓宽社会服务职能,不仅能够更好地为本地区社会发展服务,还能为高校高质量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如1937年“七七事变”后,西北师范大学(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1941年西迁兰州。在一路向西的征程中,西北师范大学先后为社会培养各类学生24万余人,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教师和中小学校长、2500余名教育硕士。纵观西北师范大学扎根陇原大地的办学历程,始终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大使命,奉献西北、精准定位、发挥优势,服务地方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突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发挥地方高校办学优势,积极与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做好衔接非常重要,最为关键的是要立足自身实际解决区域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真正把有条件做、能做成的事做好,更好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聚焦重点、主动融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种“高质量”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发展要摆脱“教育滞后性”困境,努力跟上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主动及时回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求;更体现在高等教育要“登高望远”,着眼全局、立足长远,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同频共振,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要,从而发挥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高等教育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以应有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战略格局,因应形势发展变化,统筹加强对中远期的战略谋划;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发展需要,优化、丰富、创新教育供给,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对国家战略发展的支撑、服务、引领作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应对标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学术研究要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四)把文化创新作为自觉行动,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灵魂”

文化是大学之魂,要落实高等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需承担的教育责任、学术责任、社会责任和国际责任,离不开高校独特文化功能的发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努力成为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1.培育“各美其美”的大学文化,承担弘扬创新中华文化的使命。文化是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和精髓所在,是高校发展的深厚积淀和宝贵财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大学文化作为其发展的坚强内核。

不同的高校有其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积淀和创造的文化传统和底蕴,又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变革共同发挥着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在办学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取得辉煌成就,创造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其根本在于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优良传统、名家大师和青年精英于一堂,以“刚毅坚卓”的联大文化激发广大师生自强不息、爱国报国、精诚团结、科学民主的精神。以史为鉴,我们可以引导大学相互借鉴彼此优秀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发展模式,但不能要求所有大学形成“同质化”的文化。每所大学的办学历史、发展环境、文化传统不尽相同,要在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不能照搬“别国”或“他校”的发展模式,而要坚持文化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大学文化的建设,不断增强大学文化的导向力、凝聚力、辐射力、教育力和创造力,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只有依据办学实际,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大学文化的建设,凝练和涵育新时代大学精神,形成“各美其美”的大学文化,才能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弘扬创新中华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2.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人类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国家硬实力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相互促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创新文化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高校要主动回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机制,搭建文化交流新平台,汇聚智力资源新渠道。着力推动全方位、多主体、多领域、深层次的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更高水平的开放共享,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与文化影响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强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不再是粗放式、封闭式的文化传承与单向度的文化传播,而是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使命,努力开创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大繁荣局面。我们应以高等院校为前沿阵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弘扬,实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在文化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展示中国魅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创新力,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为人类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道路。